七弦古琴网(手机版)

古琴热不应被形式感带偏

时间:2015-05-08  阅读:2590 评论:0
来源: 网络

李凤云与王建欣的夫妻

李凤云(左)与王建欣的夫妻“琴箫组合”,比别人多出一份默契

 

  李凤云与王建欣这两位音乐家既是“琴瑟和鸣”的夫妇,在音乐上,也是一个弹琴,一个吹箫,合作上演琴箫合奏。昨日,两位天津音乐学院教授踏足上海,于东方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琴箫音乐会。演出之余,他们对当下的“古琴热”,也有一些看法。

 
  以“夫妻档”出名
 
  王建欣和李凤云家中并无艺术传承。1977年恢复高考,天津音乐学院附中恢复招生。王建欣考进附中初二,李凤云初三,却同在一个班上课,这成了两人缘分的开始。
 
  初中毕业后,两人考入天津音乐学院,师从吹弹大师陈重、金沙、董九儒,一个学琴,一个吹箫,对古乐的共同爱好成就了这对组合。李凤云后拜广陵琴派大师张子谦为师,亦因擅长打谱在琴界出名。
 
  直到1999年于北京音乐厅开琴箫合奏音乐会,二人的“夫妻档”身份才为人熟知。夫妻关系让他们的琴箫合奏比旁人更多出一份默契。张子谦认为王建欣有学琴的天分,要是认真学,可能还会超过李凤云,“所以他很懂琴,知道如何配合古琴演奏。”昨晚上演的琴箫合奏《颐真》,一徽至十三徽的泛音段落,对箫的吹奏要求很高,有些段落,箫必须吹出细如游丝之声,才不至盖过琴声,“他能做到我很放心,这是一种默契。”李凤云说。
 
  向明师而非名师学习
 
  说到古琴,不可避免要谈到“古琴热”。现下人人都在调侃,学古琴已和开会馆、喝普洱、买iPhone一道,成为“新四大俗”。
 
  2002年,为让古琴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凤云和王建欣曾在北京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表演。次年,古琴成功入选世界非遗,古琴市场也跟着大热:但凡上了点年代的古琴,动辄拍得百万元高价;琴厂、琴馆、培训班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学琴热潮随处可见。
 
  在王建欣看来,非遗只不过是古琴大热之路上杀出来的“催化剂”。距今三千年历史,古琴其实自古就是知音难觅。王建欣介绍,周代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期,但在唐朝它已是小众器乐。白居易诗言“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玉徽的光彩退尽,朱弦也落了一层灰土,早没人去弹奏它们,玉徽、朱弦在此皆指古琴。
 
  古琴热也影响到了天津音乐学院。该院古琴专业最初只有一名学生,现在本科和研究生加起来有15个左右。学的人多,生源好,意味着考试时可选的人才也多了。1990年代,当人们感慨古琴后继无人时,李凤云从不悲观,对现在的热潮她也没有一般专业人士的警惕或反感,“一百个人里可能只有十几人真心热爱,部分人附庸而来,但这不是坏事。”
 
  对初学古琴之人,李凤云的建议是向“明师”,而不见得非要找“名师”学习。她至今记得有次开讲座,有家长向她“控诉”女儿学琴后“很不正常”,“每天回家都要换上汉服,面对古琴发呆。”李凤云希望学琴者要知道所托之人是否受过正规音乐教育、具备教学能力,学习热情不能被形式感带着跑偏。
 
  不少琴友找上李凤云时,苦恼没教材,只能从网上搜只言片语来学,“怎么会没教材?李祥霆和龚一都出过好教材,皇皇三十册《琴曲集成》也很容易买到,有人不看却标榜传统,尽搞焚香沐浴的形式。”
 
  万元内的古琴足以入门
 
  近年,古琴更受收藏家钟爱,最贵者甚至炒至破亿元天价,而要价最高的斯坦威钢琴,也只不过百万元级别。如此现象,是否合理?
 
  在王建欣看来,现在古琴市场的混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定多少钱都有人买。”
 
  昨晚,李凤云用宋琴“梅梢月”弹了古琴曲《梅梢月》,该琴由藏者王世襄借由李凤云使用数年,身价数千万元。但像李凤云这般能在日常演奏中使用千年名琴的人,毕竟少之又少。李凤云建议,选琴首先要考虑性价比,会识音辨色之后再做更进一步的考量:四千元也可以买到木材较好、声音不差的琴,“真正懂琴的人未必会买几十万上百万的琴”。(记者 廖阳  实习生 卢恬)
最新资讯
推荐视频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