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古琴网(手机版)

古琴曲欣赏《平沙落雁》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寄瑶琴

时间:2018-08-06  阅读:5961 评论:0
来源: 七弦古琴网

扁舟去作江南客 旅雁孤云寄瑶琴
———陶艺先生《平沙落雁》赏析


一般来说,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比如,少年时期血气旺盛,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副轻狂放任的形象。年纪大了,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则是沉静稳重的气质。

当然,也有例外,也有一些年纪较轻,但人生阅历丰富,虽然年龄不大,人与其艺术作品却表现出成熟稳重,少年老成的模样。正如古琴、书画鉴藏家陶艺先生,就是典型的少年早熟。

最近,偶然发现陶艺先生三十多年前录制的几首古琴音乐,其音韵浑穆古朴、淡雅悠远,虽当时陶先生年仅二十五岁,但指上弦间从容老辣,音韵苍古,颇具老琴家风范。


陶艺,李禹贤,张正吟,程午嘉,刘正春,梅曰强,林友仁,马杰,龚一

陶艺先生虽平日以弹琴为乐,基本不参与登台演出,所以很少能有人听到他的琴声,这些多年前的录音资料,实为难得。

艺如其人,艺术作品离不开创作者的人生境界、生活阅历、学识修养、性格气质等。在欣赏陶艺先生的古琴音乐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的生活阅历。

陶艺先生为名门之后,是魏晋名士陶渊明的第57代世孙。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其外公是广陵派第十代古琴大师,兼擅武术、书法等多门艺术,其母亲也是优秀的古琴演奏家,兼擅琵琶等多种乐器。陶艺自幼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成长,耳濡目染中在他内心也播种下了美好的艺术种子。

虽出生于古琴世家,但陶艺并未曾随外祖父学习古琴,又因母亲去世较早,也无缘聆听慈母教诲。但在十岁前的这段时期,聆听过外公刘少椿和母亲刘薇弹琴,此时虽还年幼,却整日在大师们的琴声范围内玩耍,嬉戏之间音乐韵律与节奏便谙熟于心了,这对他日后的学琴必然会产生无形的影响。


左:王坚白,吴景略,程午嘉,翁瘦苍,黄河
二排:梅曰强,陶艺,刘正春,龙里俊,李国贤

陶艺开指学琴,师从于广陵琴派第十一代传人梅曰强先生,得名师正传,加上陶艺刻苦学习,所以短时期内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古人论琴,反复强调曲不在多,而在会心专精。陶艺先生遵循古训,仅选择自己最有心得的几首琴曲自娱。其中,投入时间最多,用功最深的就是琴曲经典《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一首琴曲,众多流派均有各自的演奏手法与风格,不同传派曲谱达近百种。

看这首琴曲极富有诗情画意的标题,眼前自然就会浮现出“碧天秋暮、云淡风清、雁字纵横、沙洲平阔、斜阳余晖、雁落平沙”等美丽动人的画面。

琴曲《平沙落雁》的标题用诗情画意来解释音乐,而音乐演绎表达的则正是标题所提示的内容。这种采用概括的文字作为乐曲的标题或以文字解题向听众提示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典型的“标意”性标题。


陶艺8O年与温州琴家黄德源

“标意”性标题是演奏者及欣赏者在感受音乐形象时获得具体观念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由于各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不同,在演奏或聆听同一首乐曲时,所产生的感受和联想也会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他们都会根据标题的提示去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接受作者和演奏者所要表现的意图和目的。

理解《平沙落雁》所蕴含的寓意和意境,需要先从大雁的生活习性开始。

大雁是一种侯鸟,它的来去有时间规律,秋风起,北雁南飞,春天到,南雁北归。大雁的这个定期回归的特征,具有“守信”的寓意,加之苏武“鸿雁传书”的典故,使之成为文学及艺术作品中寄托幽思感情的载体。历代文人也常常以大雁的这个特征来抒发情感,常常因雁写人,抒发雁归人不归的怅恨或征人游子思归不得的愁思哀怨。

在流离转徙、独自漂泊的征程中,那些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与那些离群独飞的孤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空中孤雁无家可归的处境,与地上漂泊流离的游子是何等相似!于是,文人们便把自己的漂泊感转移、投射到孤雁身上。此时,孤雁便由以往传书运情的使者,转化为漂泊者的象征。从此,文艺作品中寄托情思情怀的意象中又增加了一名成员,就是那孤飞的“旅雁”。

1985年春天,陶艺先生参加完“全国第三届古琴打谱会”返回南京时,恰逢程午嘉先生携刘正春,徐晓英,陈熙呈,刘善教等琴人来访,到场的各位都是各琴派代表人物,大家把酒言欢,开怀畅饮,兴致浓郁时,纷纷抚弦奏曲以尽兴,程午嘉先生聆听大家弹琴并录音,记录了这一美好的时刻。

当时,年仅二十五岁的陶艺弹奏了《酒狂》、《良宵引》、《秋风词》、《平沙落雁》等数曲,尤以《平沙落雁》最具心得。

陶艺面对的几位长者中,有母亲生前的老师和朋友。此时此景,陶艺不由会产生对母亲的深切眷恋和怀念。失去慈母之爱的童年是灰色的,没有母亲的孩子就像那漂泊天涯、流落江岸的孤雁,孤独、寂寞、感伤,无助,四顾茫然,不知何处是归宿。

即使是已经长大成人的青年陶艺,对未来命运仍然是把捉不定的,很早就踏入社会闯荡漂泊,使他不得不独立思考和面对所有事情,同时也促使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稳重。早熟的陶艺面对生活和未来,有对前途的美好憧憬,有对渺茫未知的感伤,也有对命运对生存的焦虑,以及对个人未来前途的茫然、恐惧和忧伤。

此刻,弹奏起《平沙落雁》,飘泊多年的他与那孤飞的旅雁产生了心灵的共振。琴声起,恍惚间,陶艺化身于孤雁,于茫茫云海中苦苦找寻归处———

—— 陈逸墨


陶藝与恩师梅曰强

陶藝,陜西富平刘少椿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古琴文化学者,陶渊明第五十七世孙。

1960年生于古琴音乐世家。外祖父刘少椿乃近代广陵派古琴大师,幼承庭训、热爱传统文化、19岁入南京市京剧团、后从学古琴名家梅曰强先生、致力于古琴文化事业.专业收集古琴文物音乐史料、名家书画及南京、扬州文献史料等、各种系列藏品已达数百件、并精于古琴考证、修茸及斫琴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陶艺自费买下了马寿洛、刘少椿、程午嘉、徐元白等歷史资料性录音的版权、并与香港龙音制作公司合作,将这些录音出版展献给后人。

2002年3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了《刘少椿先生古琴艺术纪念会》。陶艺并为外祖父制作了《刘少椿古琴艺术》(cd)。还参与编辑制作了《中华雅韵》《徐元白.黄雪辉古琴艺术》《广陵遗韵》《古琴—广陵琴社百年纪念专辑》《刘少椿琴谱墨迹选》等多种图书音像制品,為繼承與宏揚古琴藝術不遺餘力。


陈逸墨,七十年代生于春秋故都新蔡。稍长,爱书画,近笔墨,并自习笛箫。后求学长安,专书画,至中年,喜山水游,独以琴养心,书画修身。志之所向:一壶酒,一张琴,一叶舟,一溪云,一蓑烟雨任平生
最新资讯
推荐视频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