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古琴网(手机版)

琴曲背后的故事——搔首问天

时间:2018-07-31  阅读:2139 评论:0
来源: 七弦古琴网


古琴之曲,幽韵绵长,流传千古,每一首古琴曲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创作背景,深入了解古琴曲的背后的故事,有助于对琴曲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古琴的技艺提高有着不可名状的作用。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琴曲《搔首问天》。《搔首问天》与《秋塞吟》、《水仙操》在很多时候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因为这三首曲子曲调大同小异,但三者的解题却迥然不同。《秋塞吟》意为秋天塞外之感,《水仙操》意为伯牙海上待师之际,为天风海涛所感,《搔首问天》意为屈原深切忧国忧民之感,三者相去甚远,我们今天就以解为屈原深切忧国忧民的背景。

屈原,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一位贵族,在楚国的官职是三闾大夫,他的才华横溢,然而却不被重视,几次被流放。尽管君王对屈原毫不在乎,但屈原他却一直对君王,对自己的国家爱的深沉,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现在的端午节就是后人纪念屈原的。


琴曲开始,泛音由高音区移向中音区,并转入低音散音、自由跌宕的旋律,音区大幅度的音变化,给人以孤高旷达之感。此后,旋律在中、低音区徘徊,音调起而又伏,反复吟叹,犹如“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无可奈何之慨。”接着,旋律多次冲向高音区,表达了“或仰天长号,或俯首深思”的情绪。最后的连续快弹,一气呵成,有“悲愤欲绝之势”。全曲以无可奈何抑郁之情而终结。这正如屈原自己的遭遇,怀才不遇,无可奈何,仰天长问,无人能解?

《搔首问天》这首琴曲取意屈原的《天问》,《天问》是一篇划时代的文章,是屈原对自然和历史人物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思考的过程,有些能够理解,有些则是难以理解,比如天地是如何形成的,虽然有盘古开天辟地之说,但事实上呢?如果真的有如此的大神通,为何当世却没有看见一个?历史的神话传说太过于离奇,事实的真相又是如何?恐怕除了当时的人,还有谁能了解呢?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不过是他人的相传,谁又能保证在这传颂的过程中,有没有虚夸的成分呢?所有的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但现实中又有几人关心这些问题呢?他们不过是人云亦云,满足于道听途说罢了。


一个独立思想的人,不会被身边的人和事所迷惑,他会坚持自己的行为法则,哪怕是不被人理解,哪怕是因此而惹祸,哪怕是死也在所不惜,屈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琴曲《搔首问天》是屈原对宇宙苍穹的提问,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提问,也是对普世大众的一个提问,所有的问题都汇总在琴曲之中,需要慢慢品味。

好啦,今天的琴曲背后的故事就到这里了,你对《搔首问天》了解了多少?你对屈原了解了多少?你对《天问》又了解了多少?古琴不仅仅是音乐,更是文化的汇总,希望你能从琴曲背后的故事中有所收获,我们下次再见!
最新资讯
推荐视频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