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古琴网(手机版)

80后的“琴”调生活

时间:2015-06-04  阅读:3237 评论:0
来源: 网络

苏州古琴热

 

   近些年,古琴“热”了。虽然它仍旧小众,终究是摆脱了一度备受冷落的命运。越来越多的垂髫孩童与都市白领加入了学琴族,修身养性。这种氛围在苏州尤其浓郁,几乎每周,古城都有雅集。

 
  作为人文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古琴原有的集诗书礼乐为一体、琴道即人道的境界与生态,在当下的年轻琴人当中,呈现什么状态?通过我们今天采访的几名习琴者,或许可以管窥。
 
  你能契合琴

  琴也能愉悦你
 
  80后程行健工作生活在上海,联系他采访那天,很巧,正好在苏州参加一个古琴雅集,其时已经晚上九点,他还要赶回上海。“这是我的常态,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来苏州一趟,参加古琴雅集或者同门切磋。”程行健说。
 
  虽然幼小时就听说并接触过古琴,但是程行健真正与古琴结缘,是从上海来苏州念大学以后。程行健在古琴艺术上先后从学于吴门古琴世家吴光同先生和吴明涛先生,这二位先生分别为中国近现代古琴艺术一代宗师吴兆基先生之子之孙。吴门古琴世家四代琴人传承了明代虞山派的审美及法度,至吴兆基先生融合家传及师门等数派之长,并结合一生近八十年的操缦、打谱的心得体会,最终集其大成确立了吴门古琴艺术体系,既得虞山古韵遗响,又为后世 顾欣开创了吴门琴韵琴风。
 
  程行健所在的吴门琴社创立于1986年,前后入社的苏州乃至全国琴人数量之多尚无统计记录,但仅当前每月琴社在怡园举办的琴会来看,每次到场的固定社员至少数十人,而同时吸引到的琴人多时不下百余人。
 
  而作为吴门弟子,他们在上海创办的浦江吴门古琴文化研究推广中心(暨浦江琴社),目前固定活动社员也有数十人。
 
  回顾学琴心路,程行健最深触动是不幸中得以万幸。“所谓不幸是因为我出生的年代较晚,没能赶上老一辈琴家从事古琴艺术传播最活跃的时代(如民国年间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而幸运的是,我还能在古琴尚未像今天这般大红大紫的时期遇上我的两位老师,他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古琴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前代琴人所独有的君子之道及世家从学谨严,待人敦厚,处世淡然的门风。”
 
  说到学习古琴过程中的难处,从跟随两位吴老师起,程行健便年复一年来往于苏州上海两地,开始只有火车,还不能保证每次都买到特快,有时不巧临时去火车站买票可能一等就是数小时,后来自驾方便不少,但一来一回大半天还是需要的。“如果要说到学习条件的艰苦,恐怕我比其他同门都稍微更困难些,但只要真心喜爱一件事并下决心去做,那么你就会自行去克服所有的障碍。”
 
  古琴带给程行健怎样的内心改变?程行健很赞同学琴之初老师提及的一个观点:琴是琴,人是人,你能契合琴,琴也能愉悦你,但琴未必就能改变你。对程行健来说,古琴就和他的其他兴趣爱好一样,就是一件能够愉快贴合自己生活的项目,仅此而已。“从前些年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坚持弹琴自娱,到如今和老师及上海的吴门古琴世家同道共同创建民间非盈利组织--上海浦江吴门古琴文化研究推广中心,倡导古韵愉悦生活方式,这也算一种从纯粹爱好到有志于古琴传承传播公益事业的小小改变吧。”
 
  说起近年社会涌现的“古琴热”,程行健的观点相当淡然。“古往今来,文学艺术经历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交替转换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所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古琴文化在上一个百年里从逐渐衰微到几近衰亡,最终在前辈琴家全方位努力下重焕生机。从另一方面看如今大红大紫的古琴热也是随着国家经济稳步增长,全民文化需求水涨船高所产生的必然现象,因此我们没必要对如今的古琴热现象杞人忧天,毕竟袭人的热浪也为古琴艺术的传承铺设了金字塔基。然而话又说回来,一个时代能否取得最高峰的艺术成就却往往和这门艺术在该时代的受众追捧冷暖度不存在绝对关联,换句话说,越来越众多的琴人队伍能否真正传承甚至有所开拓这门传统精髓文化艺术,还有待时间验证。这其实也取决于琴人的基本道德感和文化责任意识。”在程行健看来,一个真正的有良知的“合格琴人”是不应该被“热浪”冲昏头脑的,有坚守、有操守,真正为弘扬古琴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才是传承传播古琴艺术的当务之急。
 
  程行健的家族中有数代人从事文学、传媒等文字相关工作,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在文史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程行健对中华武术文化自幼也有浓厚兴趣,尤其偏爱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武学,在学习吴门古琴艺术的同时,受明涛师引荐,从学于吴兆基先生的归真太极衣钵传人李长源先生,历经严冬酷暑数载。在物力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收集一些文玩小件或有趣旧物也是他业余的一大喜好。
 
  程行健借用南宋诗人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概括自己和古琴结缘的前尘往事,而对于今后琴缘的续篇则也许将如唐人刘禹锡所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世间少有一帆风顺的事业,曲折也许不见得是坏事,然而我们寄托的愿景总希望它会是美好的。”程行健说。
 
  在琴音里

  寻找真实的自己
 
  在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做英语教师的顾欣,是苏州市古筝学会的秘书长,同时也是古琴艺术爱好者,8年前开始学琴至今,哪怕工作繁忙,依然每周弹琴,与琴音相伴。谈到对古琴的热爱,她说,“我是从小就学习音乐的,从7岁开始学习古筝,坚持至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从小接触艺术,让我对中国传统乐器十分钟情。大学里,在朋友的影响下,我对古琴产生了兴趣,拜吴光同老师为师,正式开始了学习古琴的艺术生活。”
 
  对古琴着迷,除了琴音、琴风,最让顾欣感受深刻的便是这种古典乐器对人生自我的探究。“学习古琴的人不一定人人都会体会到净化心灵之类的感觉,但对于我来说,首先是提升了艺术修养,让我接触到了一种器乐以及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古琴运用减字谱,谱中大多没有音符时值的长短,只有弦位于指法,所以音乐的表达较其他乐器更为‘遵从内心’。”顾欣说,从她的理解而言,古琴之所以迷人,关键在于其带领着弹琴之人去探究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去“依葫芦画瓢”,即便每日弹同样的曲子,心境不同,感受不同,所表达的音乐也日日不同。“正是因为这种更多的、向内延伸的特质,古琴让我能够静下心来,学会专注,学会思考,学会和自己对话。”
 
  在学琴的过程中,吴光同老师传达给她的琴风与理念让她感受最深。“这一脉的琴风之精髓,中正平和、宁静古朴、清逸洒脱。在吴老师一次又一次的亲身示范中,我凭借积累的音乐修养去感受与吸收。另外,吴家琴人待人接物也与其琴风完全吻合,在琴馆里,你时时能感受到平和又舒适的氛围,同时也能感受到吴老师尽心传艺的纯净性情。”顾欣说,学习古琴最难的,不是技巧,技巧上的困难通过恰当的练习都可以改进。最难的是如何去把握琴曲的意境,如何完好地汲取老师传授的琴风,这并非三天两日就可领会。
 
  古琴之美,很难用语言描述。有时一曲终了,听琴者掌声响起,弹琴人却还沉醉其中,余音绕梁,已与自己的心性合二为一。琴曲中,顾欣最喜欢的是《忆故人》。此曲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她介绍说,该曲曲调委婉深情,表现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怀念友人的感伤情绪。在直接抒发人的感情的音乐作品之中,堪称优秀的古琴曲代表作。“在我自己弹奏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到音乐的清雅古朴,但又不失婉转回旋之妙。如果细细体会,任何一支琴曲,都能够捕捉到音乐的起伏,音色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起伏带给人的感触。”
 
  古琴的音律之美,令当下很多人着迷,学琴的人爆增,掀起了“古琴热”。对此,顾欣觉得,古琴热不奇怪,古琴因本身所拥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迎合了社会人的心里所求,是好事。当然也有人跟风而学,甚至有的是为了一些商业利益,目的种种,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但是至少,要如老师所传授的一样,习琴之人应当能够静下心来,理性对待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狂热现象,在自己的琴音里寻找真实的自己。
 
  只因当初的一念穿越
 
  在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幕式舞台上,一位手抚古琴的女子引起了很多观众的注意,出场介于评弹和昆曲之间,她的古琴演奏更加充满江南古韵气息。虽然并非古琴大咖,但她气场十足,早已超过了古琴爱好者的水平。她叫张一驰,是园区星海实验中学的一名美术老师,和古琴的缘分,应是起于她多年前对穿越小说人物的憧憬。
 
  虽是90年出生,但张一驰有着足够的沉稳与淡雅,她说,也许是受古琴的影响,抑或是职业专业的原因所致,使得她很多时候比同龄人更为安静。
 
  很多人都说艺术之间是互通的,但真正让张一驰迅速和古琴“互生好感”的,还得是古琴老师吴光同的学术魅力和她曾经的小提琴功底。张一驰告诉记者,从4岁时开始,她就开始练习小提琴,到初二的时候,她已经达到10级水平,她说,当时这已经达到小提琴演奏级别,可这并不能给她带来任何一丝快乐与成就感,因为学小提琴并非出自她本人的意愿。
 
  2008年,张一驰考入中国美术学院,那几年,穿越小说开始逐步盛行,她告诉记者,小说中常有女主角穿越古代,抚琴而坐的场景,她就常常想象,小说中那个美轮美奂的女子就是自己,加之自己本就喜欢传统艺术,这样的念头让她几乎无法控制对古琴的向往,于是她便上网搜索关于古琴的资料,巧的是,吴门琴派古琴世家的吴光同先生在一所高校的演讲映入了她的眼帘,“当时我看过之后,觉得其中的理念和自己非常契合,于是我就千方百计找到了吴光同先生的联系方式。”
 
  成为吴光同的学生之后,张一驰开始努力地学习古琴,虽然她在杭州上学,每年只有寒暑假期间可以向吴光同学琴,可她对曲目和指法的掌握速度让吴光同都甚为吃惊,“其实现在回头再看,我要感谢小时候那么努力地拉小提琴,这让我和古琴之间融合得更快更默契。”因为古琴和小提琴都属于板弦乐器,在指法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张一驰的琴技进步很快,即使是和老师吴光同共奏一曲,都不会显得很吃力,这也让吴光同颇显骄傲。
 
  2012年,在《枫桥月盛世情》中秋晚会上,她以古琴演奏为叶正亭的诗朗诵《水调歌头》配乐,自此,她开始逐渐为古琴演艺圈内人士所熟知,2014年12月14日,她在苏州市第三届青年琴家音乐会上,以一首《鸥鹭忘机》再次证实了自己的实力,更是参加了吴中音乐形象宣传片的拍摄,出色的表现让在场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个热爱古琴的苏州小娘鱼张一驰。
 
  因为已经被部分展演机构知晓,加之吴门琴韵几位老师的支持,今年三月底,来自世乒赛组委会的一首古琴曲目被转交到张一驰的手上,紧张感如排山倒海般迎面而来!
 
  “和其他乐谱不同,古琴的乐谱是需要自己编写的,组委会只给了我一首录制好的曲子,我需要将每一个音符转化为指法,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弹奏出来,”张一驰说,在那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她几乎每天下班之后都要潜心练习好久,虽然这一段演奏只有2分钟不到的时间,她依然投入了十二万分的精力,毕竟,这是世界级的比赛,也是宣传苏州的绝佳窗口。
 
  有了充足的准备和心理调整,开幕式当天张一驰完美地演绎了这首曲目。她说,古琴带给她的影响是巨大的,和其他的乐器不同,弹奏古琴并不需要很大的舞台,也不一定要大量的观众,“这是一种
 
  自娱,可以让我沉醉其中,这已足够。”如今,除了自己继续练习古琴,她在自己的美术讲课过程中,也会穿插一些古琴知识,尤其是与苏州园林相关时,她更愿意以一首古琴乐曲带入气氛,她说,应该传承古琴的这份包容与灵动。
最新资讯
推荐视频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