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欣赏《墨子悲丝》弹奏:吴景略 —— 冷弦萧箫,与墨同悲
时间:2017-03-16 阅读:5629 评论:0
来源: 七弦古琴网
来源: 七弦古琴网
琴曲《墨子悲丝》,又名《墨子悲歌》、《墨子》、《悲丝》等,相传为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墨翟所作。曲意深刻,音韵悲怆,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墨子在这里流 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
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弱肉强食,以暴凌寡,百姓疾苦不堪。墨子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怀悲惘怜悯之心,积极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的主张,以期能力挽狂澜,拯救世道人心。
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五入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治国亦然。”
有一回,墨子见人染丝,感慨于「(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著变化。」联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而国家随人事而兴衰,社会随风俗而浮沉……于是,引发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
他认为,不但丝会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种颜色,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谬」的「不义辱人」,无不是外来的影响所致。「士」也不例外,如果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如果所交朋友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
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此,墨子发出了「故染不可不慎也」的 感叹! 此曲为广陵琴派大曲之一。曲谱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1609年),《五知斋琴谱》 、《自远堂琴谱》等也收有此曲。乐曲反映了墨子感伤世人随波逐流、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

吴景略,近现代著名古琴演奏家。其演奏特点是:清丽飘逸、灵巧多变。既有柔美如歌的抒情,又有跌宕奇妙的转折,格调新颖,令人神往。他的古琴艺术造诣深湛,在古琴领域里,被称为“虞山吴派”、“琴坛一代宗师”。
吴景略少时从师学习琵琶、三弦等乐器,20岁从师王端璞开始学古琴,博采众长,艺业大进。1936年春,著名琴家李子昭、查阜西、彭祉卿、张子谦等二十余人,怀着发扬祖国古典音乐优秀传统的良好愿望,发起并成立了“今虞琴社”。同年夏,吴景略经李明德介绍加入该琴社,担任司社,主持社务,并以“策声琴韵室”名义在上海、常熟等地教授古琴。
吴景略醉心于清代《五知斋琴谱》所传《潇湘水云》与《胡笳十八拍》两名曲。他一弹再奏,几乎整日沉浸在这两首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潇湘》是南宋郭沔的作品。它以奔腾的云水遮盖了九嶷山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满腔义愤。全曲虽着重写景,却蕴含着强烈的激愤之情。吴景略在弹此曲时,着重抓气势,一开始就用磅礴的气势、铿锵跌宕的节奏,创造了一个水光云影、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胡笳》则是描写东汉女诗人蔡文姬的叙事性乐曲。全曲音乐根据十八拍原辞情节,描绘了蔡文姬的悲惨遭遇。他在弹《胡笳》时,则着力于情,用细腻多变的情景和节奏,对蔡文姬悲欢离合的复杂矛盾心理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
吴景略对《潇湘水云》与《胡笳十八拍》这两首名曲的处理,说明他的演奏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至今许多琴家所弹《潇湘》与《胡笳》,几乎都是他的传谱。
他演奏的《潇湘水云》、《梅花三弄》、《普庵咒》、《渔樵问答》、《梧叶舞秋风》、《忆古人》、《胡笳十八拍》、《秋塞吟》、《墨子悲丝》、《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曲,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被录制成唱片,流传海内外,受到普遍推崇。
吴景略开创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编著古琴教材,培养了大量的学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当代闻名的古琴演奏家、专业教师及理论研究者。他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还先后发掘整理了《广陵散》、《胡笳十八拍》、《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雉朝飞》、《墨子悲丝》等近四十首古代琴曲,并创作《胜利操》,移植改编《新疆好》等古琴新作品。著有《七弦琴教材》、《虞山琴话》、《古琴改良》等琴学论著。
他在鉴别、修复古琴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并致力于古琴的改革。经反复试验、设计、制作的改良古琴,得到广大琴人的喜爱和乐用,成为古琴乐器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