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古琴网(手机版)

一曲《高山》欲将心事付瑶琴

时间:2017-03-11  阅读:4171 评论:0
来源: 七弦古琴网


欲将心事付瑶琴

-----关于琴曲《高山》和《流水》的忖度
作者:陈逸墨

  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是琴史上最著名的一则以琴会心、以心交的典故,可谓是家喻户晓。俞伯牙弹琴心中所念,钟子期听音后必得之,如此默契的无言沟通,正是音乐演奏者与欣赏者之间内心交流相融的最高境界,也是千载难遇的真正“知音”相逢。故事通过艺术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完美理解过程,揭示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后来,人们把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故事作为典范,把善于欣赏与理解创作者意图的人叫做“知音”,并用此比喻彼此非常了解的知心朋友。

  当然,我们不仅会问:为什么伯牙给子期弹的是《高山》和《流水》这两曲而不是别的?恰是偶然吗?子期听其他曲子是否也能立即领悟呢?其中缘由,也许正是伯牙与子期两人共同所具备的高明之处。

  伯牙具有高超的技艺,能把所弹的这二首琴曲概括为个性鲜明的两种风格。而伯牙在倾听时,以自己深厚的音乐修养体会并理解琴声中的典型形象。如果伯牙不能把高山和流水的特点概括为典型形象融合在自己的琴声中,那么子期听到后所联想到的一定是个模糊的形象。相反,假如钟子期音乐知识贫乏、生活经验不足、联想与鉴别能力不高,不能准确、深刻、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仅靠“猜谜语”一样去“猜”琴声,那么他们都成不了对方的知音。


  高山与流水正是最能代表“动”与“静”这两种风格的典范。

  高山者,雄浑,厚重,沉雄,博大,刚健,深沉,坚硬、苍劲、稳重,静之极刚也。

  流水者,飞动,飘逸,柔媚,奔放,轻盈、活泼,潇洒,姿肆,消遥,动之极则也。

  厚重沉稳,千载不迁,高山最能以代表静,飞动奔放,周流无滞,流水最以代表动。而天地间之万物,不外一动一静两大现象,动静对立而统一,动因静比更显其动,静因动比更显其静。山间因有飞瀑流泉的衬托而鲜活,水中因得苍岩绝壁的映衬而秀媚。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静中必有动,动中定有静。阴阳,刚柔,聚散,虚实,动静本是一切琴曲所具备的基本艺术要素与对比的两个极端,无论琴曲怎样发展与变化,都逃脱不出《高山》与《流水》的典型“动”、“静”风格范围,就象黄河与长江等河流的源头同是巴颜喀拉山一样,历代琴曲都是在静中含动而偏静或动中含静而偏动中极尽变化,静与动辩证协凋统一在一曲之中,这也许就是《高山》、《流水》两曲深受历代琴家推崇并奉为经典的真正原因吧!

  音乐作品是否能打动并感染人,一方面取决于演奏者能否在艺术作品中把大量的生活现象概括成独特鲜明的典型形象,而另一方面,也要取决于欣赏者能不能欣赏以及在怎样的程度上感受与理解作品的含义。曾有人指出“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音乐是表达人情感的一种手段与形式,只有具有一定音乐修养的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才情动于中,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与欲望才会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欣赏者从流动的音乐中才能感受并体会到演奏者的表现意图与思想情感。


  因此,欣赏音乐全凭用心去与演奏者交流,通过感受、想象、体验及理解等活动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才能体会并感受演奏者的内心世界,才能从无形的声音艺术塑造结构中感知形象,没有一定音乐修养是很难从中体会音乐真味的。古人论琴名句中还有:“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这就要求欣赏者只有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观察和体会经验、渊博的学识以及正确的理解能力,才会真正领会作者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与深刻含义,而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也均被演奏者一一心领神会。那么这才能称得上是“知音”,由此可见具备“知音”条件的难度,也难怪人们总慨叹“知音”难觅了。

  伯牙弹琴,如果没有欣赏者,便失去审美对象的意义,虽然琴声美妙,没有欣赏者就体现不出其美的价值。即使是有人在听琴,如果欣赏者不是以审美的态度来体会、感受音乐艺术,而是在听琴时心猿意马,思考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等问题,那么伯牙无疑是在“对牛弹琴”。

  如今,琴已走上舞台,演奏者期求能以此拥有有更多的欣赏者与知音。但遗憾的是,演奏会的台下大多是议论、通话、脚步等嘈杂喧闹声不绝于耳,大有压倒琴声之势,再加上各路记者旁若无人的摄像、摄影,台上的演奏者与台下的欣赏者皆不能如意。有人以为,欣赏活动对于一个时代的音乐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具有较高水平欣赏能力的社会往往能造就一批杰出的作曲家与演奏家,而一个欣赏水平低下的社会环境却会把那些艺术天才埋没。欣赏者作为审美主体尤为重要。

  由此可以理解,伯牙在钟子期去世后心情是极为孤独、苦闷和悲痛的。能够欣赏并理解自己的知音逝去了,没有审美主体的赏识,再美的琴声也体现不出其价值和意义了。面对这些无情的现实,伯牙只有做出扯断琴弦、摔破琴体、从此不再弹琴这些选择了。

  当然,知音难觅,但还是能碰到的;知音虽少,但不是没有。世上象钟子期一样具备较高欣赏能力与修养的人肯定不止一个,没遇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伯牙只要能改变观念,相信他还会遇到知音者,只是希望:琴可不要再摔了。


  作者简介:

  陈逸墨,七十年代生于春秋故都新蔡。幼居古城墙下,满目残砖断瓦,又喜读家藏历代诗文典籍,好古之心由此起。稍长,爱书画,始近笔墨,并自习笛箫。后求学长安,亲古今诸贤,专书画,乐此不倦。至中年,唯好静,喜山水游,独以琴养心,书画修身。平日以藏书、读书、著书、编书度日,闲时抚琴弄操,游戏笔墨。志之所向:一壶酒,一张琴,一叶舟,一溪云,一蓑烟雨任平生。

最新资讯
推荐视频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