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古琴网(手机版)

古琴曲欣赏《碣石调幽兰》弹奏:管平湖 ——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时间:2017-03-15  阅读:5829 评论:0
来源: 七弦古琴网


《琴曲歌辞 · 猗兰操》

唐 · 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听幽兰》
唐 · 白居易

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
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空谷幽兰图》
清 · 汪士慎

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
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


  《碣石调幽兰》是中国古琴名曲。该曲琴谱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今天唯一所见的减字谱发明前保存于文字谱上的乐谱。《碣石调·幽兰》相传为孔子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卷子谱,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仍保持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十九世纪末,杨守敬先生在日本访求古书的时候,发现了这首琴曲。全谱通过详细的文字记述琴乐的演奏手法,如左右手的指法、弦序、徽位等来记录琴曲。

  此曲传自南朝梁代隐士丘明(公元494—59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文字琴曲谱。曲名之前冠以调名,这样的标题为琴曲中所仅见。据推断,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南北朝时流行碣石舞,碣石调可能是当时碣石舞曲调。“幽兰”有多种传本,据《琴操》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因得不到重用,在自卫返鲁途中,看到山谷中兰花盛开却与杂草为伍,不禁触景生情,产生了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因而创作出琴曲《猗兰》。后世多将此意附会于《幽兰》一曲,实则《幽兰》、《猗兰》音乐上并无相似之处,乃是两首不同的琴曲。《碣石调·幽兰》具有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音调特征,谱序中指出“声微而志远”,格调幽怨、压抑。白居易有诗云:“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唐代手抄本

  该曲出唐卷,908年之前。此谱是古琴之曲谱,用“文字谱”写。由于长久流传,曲谱中个别字已经损坏,因此无法给出准确字词之处用问号代替。另外,由于该曲谱的特殊性,外行读起来可能会有生涩、不知所云之感。

  最早于日本传钞唐卷子《碣石调·幽兰》文字谱,清光绪间黎庶昌在日本影钞收入《古逸丛书》。为四段中型曲。无词。此曲自明初以来历清代共见于二十三种刊本琴谱,称《猗兰》或《漪兰》,其中清代《自远堂琴谱》仍作《幽兰》。明谱为十一段大曲,与卷子本迥异,明清两代的谱亦互异。一八八五年,中国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了这首琴曲,其原谱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唐代人手写的文字谱卷子,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文字所记是左右两手在琴上演奏的指法,共有汉字4954字。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隐士丘明。序曰「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居于九嶷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随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卷首和卷尾都标明为《碣石调幽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所描写的内容。「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即陇西地方的歌曲。


管平湖先生

  管平湖(1897—1967),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世家;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清代名画家管念慈之子;从小随父学习绘画、弹琴,幼年丧父后,广泛求艺,拜杨宗稷为师;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笔法秀丽新颖,不为成法所拘,为“湖社”画会主要成员之一,后任教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

  管先生琴艺精湛,曾得“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等名琴家之真传,他能博取三派之长,并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中国琴坛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二十八岁回苏州游天平山时,幸遇琴艺高超的悟澄和尚,经悟澄指教,琴艺大进;后他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会了川派《流水》,从此名声大震;他的演奏风格浑朴、刚健,音乐表现细腻,形象鲜明,颇具神韵。

最新资讯
推荐视频
热门评论